日常生活,偶尔感到疲劳、身体发低热,很多人会觉得只是 “累着了”,休息一下就好。然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或是出现类似症状的人群而言,这些看似普通的全身表现,很可能是类风湿病情活动或发作的重要信号。若将其简单忽视,可能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机,导致病情加重。深入了解这些全身症状及其背后的风险,才能及时察觉身体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。
疲劳:免疫系统紊乱下的 “能量危机”
类风湿患者的疲劳感往往不同于普通的劳累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,引发持续炎症反应。在炎症过程中,身体会产生大量如肿瘤坏死因子 - α(TNF - α)、白细胞介素 - 6(IL - 6)等炎症因子。这些炎症因子不仅侵蚀关节,还会作用于大脑中的特定区域,干扰神经递质平衡,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调节精力与情绪的神经递质合成与传递,让患者出现精神萎靡、倦怠无力的症状 。同时,炎症反应还会使身体处于慢性高代谢状态,能量消耗远超常人,如同发动机始终高负荷运转,加速能量损耗。并且,类风湿患者常伴随食欲减退,营养摄入不足,而炎症又干扰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储存,以及肌肉组织对营养的利用,导致身体缺乏能量供应,疲劳感加剧。长期的疲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,使病情更难控制。
低热:炎症持续的 “隐形警报”
类风湿患者出现的低热(体温一般在 37.3℃ - 38℃之间),是炎症持续存在的典型表现。由于免疫系统持续攻击关节等部位,引发的炎症反应促使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紊乱,导致体温轻度升高。这种低热不像高热那样容易引起重视,但却在悄然间消耗着患者的身体机能。持续的低热会使患者感到身体虚弱、乏力,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。而且,低热状态下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,营养物质消耗增加,若不及时干预,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,导致病情恶化。此外,低热还可能掩盖其他潜在的感染风险,类风湿患者因长期患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,免疫力相对较低,一旦合并感染,低热症状可能与类风湿本身的炎症发热混淆,延误治疗。
体重下降:营养失衡与代谢紊乱的 “双重打击”
类风湿患者出现体重下降,并非简单的减肥成效,而是身体亮起的 “红灯”。一方面,疾病导致的关节疼痛、肿胀,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,运动量大幅减少,肌肉逐渐萎缩,肌力下降。肌肉作为身体的 “能量消耗大户”,其减少使得基础代谢率降低,能量消耗减少的同时,还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。另一方面,炎症反应会干扰胃肠道功能,引发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等问题,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。同时,炎症还会促进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,进一步加剧体重下降。长期的体重下降会导致患者身体消瘦、免疫力降低,增加骨质疏松、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使类风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。
除了上述症状,类风湿患者还可能出现如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,以及因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引发的情绪焦虑、抑郁等全身表现。当出现疲劳、低热、体重下降等异常症状时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简单认为是 “累着了”,而应及时就医检查。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、体格检查、血液检测(如血沉、C 反应蛋白、类风湿因子等)和影像学检查,判断症状是否与类风湿病情相关,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症状不容忽视,它们是病情变化的重要线索。提高对这些症状的警惕性,及时发现、及时干预,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,提高生活质量。若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,务必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科学应对疾病挑战。